脑为元神之府出自_脑为元神之府脉为血之府
1.脉要精微论篇二
2.《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3.血的中医观点
4.血府到底是指什么呢?
5.1996-104.弱脉的主病是
古代称呼就是“血”。
血,指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米每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
扩展资料: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四个功能。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 体内免疫发生过程,血小板主要在体内发挥止血功能,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但除红细胞外,其它血细胞数量很少,常忽略不计。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各人的体重来决定的。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男子约占体重的8%,女子约占体重的7.5%左右。
人体的血液总量不但在性别之间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身体健壮的人比瘦弱的略多,运动员的血量较一般人多,妊娠期妇女血量增加较多。不过,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一般的增减不超过10%。
安全的血液指的是这样的血液,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百度百科_血
脉要精微论篇二
血是人体脉道内流动着的一种红色液体。脉是血运行的管道,称为“血之府”。
(一)血的生成
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生成的。“受气”是指接受的“营气”,“取汁”是指摄取的津液。《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中焦的作用实际上是指脾胃的消化腐熟和对水谷精气的转输作用,因此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
(二)血的功能血液对人体的主要功用是滋润和营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在血的濡润滋养下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还是人体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旺盛。《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三)血的运行与五脏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中,与之最为关切的脏有心、脾、肝三脏。
1.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的推动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要靠脾气的统摄才不溢出脉外。脾统血的作用对于血液正常运行起着保障作用,脾胃又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化源充足,气血才能旺盛。
3.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人在运动时对血液的需求较大,而在安静时对血的需求较少。肝对血量的调节能很好地适应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
四、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稀的部分称津,稠浊的部分称液。津液又因其分布的部位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如在目中的称泪,在鼻腔中的称涕,在口腔中的称唾和涎,出于皮肤的称汗,在膀胱中的称尿。但总体来说,津与液同属一体,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习惯上津液常并称,不予严格区分。
(一)津液的生成与功用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再经三焦的气化作用变化而成。
津液的主要功用是对人体的滋润与濡养作用,布散于肌表能滋润皮毛,输注于筋骨关节能滑利关节,并能够充养骨髓与脑髓,流入孔窍则转化为泪、涕、唾、涎等濡润孔窍。津液输注血脉还可以生化血液。
(二)津液的环流与输布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环流与输布的概括说明。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和三焦等脏腑的共同协调作用而完成。
1.脾的作用脾主运化,对水液有转输作用。水饮入胃后,经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脾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还可以将水液布散周身,即所谓“灌溉四傍”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2.肺的作用肺主通调水道,津液的环流布散过程中要有运行的通道,而水道的通畅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肺气宣发,水液布散到周身;肺气肃降,使水液不断地下输膀胱,保持着小便的通利。正因为水液的运行和排泄都与肺的宣发和肃降有关,所以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3.肾的作用肾为水脏,主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所谓肾主津液是指肾通过气化作用,把由肺下输的津液清者蒸腾经三焦布散,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调节着人体水液的平衡。
4.三焦的作用三焦被称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动输布的通道。
总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许多脏腑的参与和配合而完成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脏腑外,还有小肠、大肠的吸收水液作用,肝的疏泄以协助津液的输布作用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等。
(三)五脏与五液
津液因所分布的部位不同而各有其名称,在眼中的为泪液,在口中的为唾液和涎液,在鼻中的为涕液,出于皮肤的为汗液。泪、涎、唾、涕、汗称为五液,并由五脏所主。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五液的排泄都与其所属脏的功能有关,而五脏有病往往也会影响五液的排泌。例如,汗液的排泄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气虚衰常有自汗出,心阴不足常有盗汗,脾胃有热会口中流涎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zhě);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白话解:
脉是血液汇聚的地方,又是血液流通的隧道。但是,血液的运行,更需要依靠气的统帅。所以,脉体长,反映气血调和,运行通畅,是健康无病的表现。脉体短,反映气虚或气滞而血液运行无力。脉象数,反映体内有热邪,所以会出现心中烦热的症状。脉象大,反映邪气过盛,说明病情正在发展。若从人体上、中、下三部脉象来分析,那么上部脉象充盛,反映有邪气壅滞于人体上部,会有呼吸急促的症状;而下部脉象充盛,就反映邪气壅滞于人体下部,会有腹中胀满等症状。若见到脉象缓慢,或两动一停,或三跳一止,停止有一定次数的,这叫做代脉,是五脏之气衰弱的表现。脉象细,反映气血虚少。脉象涩而不流畅,反映气滞血瘀,会有心痛的病证。脉来洪盛坚急而乱,如涌出的泉水,反映气血非常紊乱,是病势加剧,必形色败坏。脉象细小,似有似无,而又如琴弦断绝,再也按不到,反映阴阳脱离,是死亡的征象。
双目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都是五脏精气在外部的表现。就面部的五色来说,若是赤色,就要像帛绢裹着朱砂那样,隐现着红润而有光泽,不要像代赭石那样暗红带紫无光泽。若是白色,就要像鹅的羽毛那样白而光洁,不要像食盐那样白而晦暗。若是青色,就要像碧玉那样莹润光泽,不要象靛蓝那样青而滞暗。若是**,就要像用罗绢包裹着雄黄那样黄而明润,不要象黄土那样黄而干枯。若是黑色,就要像重漆那样黑而透亮,不要象泥土那样枯暗如炭灰。不论是哪种颜色,只要具有含蓄而明润的特点,就是精气未衰的表现,预后良好;如果五色暴露而不含蓄,又无光泽,那就是五脏精气外泄的表现,寿命就不会长久了。
就双目神采来说,如果五脏精气充足,能够灌注滋养,那么眼睛就精明,而能够准确地观察万物,辨别各种颜色,审察物体的长短等形状;如果视觉障碍,以至于发展到长短不分、黑白颠倒的程度,这就表明五脏的精气已经衰竭。
注:
长则气治: 长,是指长脉,脉来搏动的位置上见于寸,下见于尺,超过本位;气治,就是气平,代表健康状态。 ?
短则气病: 短,是指短脉,不及本位;气病,气虚或气滞的意思。 ?
大则病进: 大,指脉象满指而大,大而有力表示邪气亢盛,大而无力表示正气极度亏虚,均代表病情在进展。
白裹朱: 白,同帛,丝绸织品的总称;朱,即朱砂。白裹朱,如同帛裹着朱砂那样,隐然红润而不露。?
苍璧之泽: 璧,即玉。苍璧之泽,指色泽青而明润。?
罗裹雄黄: 罗,是丝织品,轻软而有疏孔。罗裹雄黄,就是色黄而明润的意思。
血的中医观点
《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 方法 ,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总结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二)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 清明 为要。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血府到底是指什么呢?
血是运行于脉中,环流周身,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一股腥腥的气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脉具有运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它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管内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必须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如果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而成为“离经之血”,则不仅丧失其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血的生成
人体血液的生成,既有先天肾精的作用,也与后天精气密切相关,尤其是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而,肺、均与血液生成有关。总而言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血的循行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在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休,故营气循十四经运行的道路,实乃历代多数医家所公认的血行途径。
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Ⅰ血液要充盈;Ⅱ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Ⅲ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和。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能出现血液流速缓慢,出现滞涩、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外溢,导致出血。故血液循环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环流周身的。
血的生理功能
血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因含有营气),二是滋润(因含有津液)。
① 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
血的濡养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②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正常。
①生理学名词。饮食水谷精化所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受气的推动,运行全身,营养脏腑,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参卫气营血辨证条。
1996-104.弱脉的主病是
血府指的是脉。血府是一个中医学名词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相关医学典籍如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医林改错等都有相关论述,王氏指出胸中血府极易产生瘀血出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故创血府逐瘀汤。
血府综述
王清任的血府说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血府的解剖认识第二是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认识第三是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王氏血府说的错误只在于对血府的解剖认识上他虽未明确反对夫脉者血之府也却臆造了一个胸中血府,然而正是这一错误使王氏将注意力集中于胸部提出了胸中血府血瘀。
既然我们已知王氏的认识有误不妨去伪存真将胸中血府血瘀当作胸中血瘀,事实证明胸中血瘀是极易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这一病理认识合乎中医脏腑学说并与内经合拍,故用活血化瘀为法也就理所当然了,因此王清任的血府说之三要素中其二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认识是正确的其三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也是正确的。
答案:A
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无力。湿性重浊黏滞,脉管受湿邪阻遏, 气血运行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脉为血之府,阴血亏少,不能充其脉管,故脉形细小。阳气衰少,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气不能外鼓,则脉位深沉,脉势软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